一直以來,在西方話語權占據(jù)相對主導地位的全球傳播中,"如何講好中國故事"是中國對外傳播的一大難題。
對出海企業(yè)來說,如何將中國品牌打入海外用戶的心智也是一大難題。
在YouTube平臺走紅的李子柒,無疑是目前中國個人品牌出海最"出圈"的案例。目前李子柒在YouTube平臺擁有1140萬粉絲,她的視頻不僅廣受國內(nèi)外用戶的歡迎,甚至有越南博主開始模仿她的視頻技法拍攝視頻并發(fā)布到Y(jié)ouTube。
而剖析李子柒走紅的背后,則有不少值得中國品牌走出去的經(jīng)驗。
其中,李子柒選擇YouTube,是其團隊取得成功的重要一步。作為曾經(jīng)推崇"創(chuàng)作者文化"的長視頻平臺,YouTube對專業(yè)、團隊和創(chuàng)意都有較高的要求。
除了YouTube,海外還有Facebook、Ins等系列不同的平臺,他們都有足夠的用戶,而他們的差異在于表現(xiàn)形式、用戶喜愛的風格等。因此,國內(nèi)品牌在選擇出海傳播渠道時,不能依賴單一平臺,另外,要找準合適的平臺主要發(fā)力,從而建立起有效的傳播矩陣。
近期,一網(wǎng)互通COO苗宇做客新華社"快看"直播間,暢談"品牌出海那些事",探討跨文化傳播、品牌出海誤區(qū)等話題。針對品牌出海傳播矩陣,苗宇分享了幾個關鍵點,Morketing Global對此進行梳理。
01.渠道選擇是第一步,傳播矩陣搭建并非渠道越多越好
上世紀的一些"大眾傳播"理論在web 2.0時代似乎已經(jīng)失靈,在電視、廣播、報紙、雜志等傳統(tǒng)媒體之外,數(shù)字化媒體已經(jīng)成為21世紀傳播的主要形式。
當品牌選擇海外傳播渠道時,有太多可選擇的數(shù)字媒體渠道,比如Facebook、Twitter、Instagram、YouTube、Snapchat等。那么,是不是在這些主流渠道都開設官方賬號,一個完備的傳播矩陣就能搭建起來呢?
答案是否定的。
苗宇談到,"當品牌面對Facebook、Twitter等可選的渠道時,首先應該對每個渠道有所了解。"
隨著智能設備的普及和網(wǎng)絡基礎設施的鋪開,移動數(shù)字媒體在信息傳遞中的作用越發(fā)重要。
在信息傳遞過程中,每一個渠道中信息的形式、信息傳遞的受眾都不可能完全耦合。甚至應該反過來理解:正因為每家主流渠道的信息形式、主要受眾有所區(qū)分,它們才能在各自的市場取得如此規(guī)模的用戶。
苗宇介紹道,如果以信息形式分類,F(xiàn)acebook和Twitter以圖文為主;YouTube以長視頻為主;Instagram以圖片為主,視頻為輔。
而各家平臺的信息類型差別更加細微,比方說Twitter用戶更重視推文的文字而非配圖;Facebook的公共主頁和群組功能是其核心價值之一;而Instagram則主要強調(diào)圖片的美感,配文是輔助。
用戶群體方面,Snapchat在歐美年輕用戶中廣受歡迎。相比之下,F(xiàn)acebook的用戶平均年齡更大,用戶群體覆蓋度更廣,從10多歲到60歲以上的用戶都會使用Facebook。
形成對每個渠道的認識后,苗宇認為,品牌應反過來審視自身,確定目標用戶群體,從而確定傳播矩陣中該納入哪些渠道。
Instagram上的時尚話題有逾8億條帖子;Facebook上最大手機群組有逾10萬成員
比方說,3C類品牌大都會選擇Facebook這樣面向大眾的渠道。而如果是時尚感十足的品牌,Instagram渠道將必不可少。
傳播矩陣搭建并非渠道越多越好,不當?shù)那肋x擇將是對人力、物力的浪費。
如果一個以精美宣傳圖作為主要傳播形式的品牌選擇Twitter渠道,或者主打短視頻宣推的品牌選擇YouTube,都會給人極大的"違和感",且難以取得理想的傳播效果。
02.本地化運營是長期功課,精細化、本地化兩手都要抓
做出正確的渠道選擇后,傳播矩陣運營將是考驗品牌本地化能力、運營能力、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持久戰(zhàn)。
中國品牌紛紛走出國門的同時,在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的今天,我們在中國市場也能看到不少國外品牌。
不管是中國品牌還是國外品牌,當它們進入海外市場,都是一個先全球化,再本地化的過程。即先提煉出在文化上能夠被大部分國家/地區(qū)接受的品牌信息,再根據(jù)目標市場文化進行本地化處理。
苗宇認為,想要理解"本地化運營",不妨先去觀察一下中國市場的國外品牌是怎么做的。
從最簡單的層面來說,如果一個西班牙品牌在微博發(fā)布西班牙語的營銷信息,中國用戶看到后一定會非常"迷惑"。大部分用戶看不懂西班牙語,并且會認為品牌沒有足夠的誠意。
舉完反面例子,我們來看看正面例子。如果蒙住上圖中的微博官方賬號的名字,相信讀者肯定猜不到它們都來自國外。這兩個賬號不僅在中文使用上非常流暢,并且在推廣形式上也非常符合微博的調(diào)性,很有可能由中國的工作人員運營。
同理,海外運營語言環(huán)境則更為復雜,因此在運營海外渠道時,應該在語言上、互動形式上都盡量融入當?shù)厥袌?,雇傭當?shù)毓ぷ鬟\營人員是不錯的選擇之一。
在同一個渠道建立多個賬號也是引流和提升傳播效果的方式之一。苗宇說,一網(wǎng)互通觀察到,小米在Facebook渠道擁有70個以上的賬號,這樣的賬號細分是有必要的。
試想一下,如果小米只根據(jù)語言設立十多個Facebook賬號,當小米將在印度發(fā)布新品時,英語賬號必將是發(fā)布的賬號之一。對于關注英語賬號的其他國家用戶而言,印度市場新品事實上與他們沒有太大的關聯(lián)。
數(shù)十個賬號不僅涵蓋小米的在各個國家/地區(qū)的市場,在語言上有所區(qū)分,并且在功能上也進一步細分為服務賬號、商店賬號等。從用戶獲取服務、信息的角度來說,這樣的設置較為友好。
搭建傳播矩陣,不僅在渠道選擇上要精挑細選,在每一個渠道中的運營都要做到精細化、本地化,這樣才能將傳播效果做到極致。
03.TikTok來勢洶洶,理性看待熱門渠道
抖音海外版TikTok的"旋風"先是刮到日本市場,而后又在美國等市場掀起青少年創(chuàng)作熱潮。2020年以來,TikTok已經(jīng)成為居家隔離中的美國青少年離不開的一款應用。
"從2019年第四季度,到今年的第一季度,TikTok在中國品牌海外社交表現(xiàn)力榜單中位居榜首",苗宇介紹道。
抖音上一位從美國TikTok轉(zhuǎn)移過來的博主
近期,有關美國將禁止TikTok的消息頻頻出現(xiàn)。美國TikTok創(chuàng)作者圈子內(nèi)"炸開了鍋",一些用戶甚至將賬號內(nèi)容遷移到抖音上,謹防TikTok被禁。
橫掃海外短視頻市場的TikTok,不僅在內(nèi)容分發(fā)算法上占領全球高地,在推廣策略和本地化運營上也做足了功夫。
苗宇介紹,在前期推廣中,出于其社交屬性,TikTok在諸多SNS渠道(Social Networking Site)大量投放廣告,在Facebook等平臺也開設官方賬號,逐漸累積傳播效果。
在傳播初期,一些SNS用戶抱怨到處都是TikTok的廣告,當這款短視頻應用開始風靡,大部分人都"真香"了。
極低的信息消費門檻和互動門檻,是TikTok爆紅的一大因素。苗宇稱,這款操作簡單的短視頻應用無疑是非常成功的出海產(chǎn)品。
近期,同樣是面向青少年的社交媒體應用Snapchat開始測試類似TikTok中"For you"界面的操作方式。這進一步印證,降低操作門檻是應用擴大受眾的方式之一。
6月底,TikTok推出TikTok for Business官方營銷平臺,這款成功的出海產(chǎn)品在營銷渠道的角色上更近一步。
但即便是面對TikTok,也應該像面對其他渠道一樣,先對品牌自身的風格定位、用戶群體和TikTok的平臺特性、用戶群體進行比較后再做決定。
據(jù)苗宇介紹,盡管非常相似,TikTok是完全獨立運作的應用,并非字面意思的"抖音海外版"。因此,將抖音的運營思路復制到TikTok并不能取得完全一致的結(jié)果。
而TikTok收割的是海外"Z世代"紅利,可以通俗地理解為率先占領95后和00后的市場,從而成為Facebook和Twitter等海外巨頭"眼紅"的對象。
如果品牌的目標用戶群體是海外的Z世代,那么,TikTok將有可能是不錯的傳播渠道。
結(jié)語
擁有千萬粉絲的李子柒不止是被YouTube"選中"的創(chuàng)作者,她的團隊首先選擇了YouTube,才有后來的李子柒。同理,品牌出海時,選對傳播渠道是第一步。
從搭建品牌海外傳播矩陣的整個過程來看,在渠道選擇、賬號搭建、本地化運營等方面都要"下苦功"。
同時,當各渠道的特性、風格越發(fā)明顯和分化,將同一份宣推素材原封不動地復制到多個渠道的做法即將過時。
想要通過傳播矩陣將品牌在海外打出聲量,需要品牌對渠道和自身都有正確認識,并主動適應不同渠道的特點。只有這樣,才能最大程度地讓每個渠道中的用戶認識品牌,理解品牌,并認可品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