華為云變陣:從可進可退的棋子,到沒有退路的“全村希望”

來源: 百家號
作者:鈦媒體APP
時間:2021-04-13
17329
4月9日,華為發(fā)布內部文件,任命徐直軍為華為云董事長,余承東為華為云CEO。同時,Cloud BU新增兩個副主任,分別負責企業(yè)業(yè)務和流程IT。這是今年以來,華為第三次對云業(yè)務展開戰(zhàn)略調整。

4月9日,華為發(fā)布內部文件,任命徐直軍為華為云董事長,余承東為華為云CEO。

同時,Cloud BU新增兩個副主任,分別負責企業(yè)業(yè)務和流程IT。

這是今年以來,華為第三次對云業(yè)務展開戰(zhàn)略調整。

在此之前:

1月27日,余承東被任命為云與計算(Cloud &AI)BG總裁(兼)、云與計算BG行政管理團隊主任。

4月2日,云與計算BG被撤銷。

此時,距離2020年1月,華為云BU和存儲、服務器等部門合并,成立云與計算BG,僅僅過去15個月。

2020年,華為的云業(yè)務收入同比增長168%,在華為所有業(yè)務板塊中增速居首。

根據Canalys數據,截至2020年四季度,華為云已經成長為中國公有云市場第二名。

然而,正是這樣一個高速成長的全新部門,卻遭遇了如此劇烈、頻繁的變動。

背后到底有怎樣的原因?

1

在中國云計算歷史上,一個廣為人知的“名場面”,是2010年春天,中國第二屆IT領袖峰會上,關于“云計算”的一場討論。

李彥宏說,云計算是“新瓶裝舊酒”;馬化騰說,云還是概念為時過早;馬云說,阿里已經摸索了一年多。

華為的入局,也正是在這一年冬天。

2010年11月,華為發(fā)布端到端的云計算解決方案,啟動“云帆計劃”,正式進入云市場。

“華為在云平臺上,要在不太長的時間里趕上、超越思科;在云業(yè)務上,要追趕谷歌?!比握钱敃r放言。

此后,華為以每年一次的節(jié)奏,持續(xù)舉辦云計算大會,不斷更新自己的云產品、云服務和云生態(tài)。

如果只看時間線,這個時點并不晚,甚至稱得上相當早。

但為什么任正非的豪言,多年之后仍未成真?

關鍵原因在于,在這很長一段時間里,華為的云業(yè)務定位,還只是做供應商,給運營商、企業(yè)客戶以及其他云公司提供各種基礎設施。

對于當時的華為來說,云業(yè)務就是用一些云計算的概念,或者一些云計算技術,給自己的硬件產品換個包裝。

比如盒子,比如桌面云,比如IDC,東西還是那個東西,只是換了個營銷方式。

換句話說,當時的華為的云,和現在大家理解的云,完全不是一碼事。

不過,華為之所以這樣做,也有自己的苦衷。

作為一家硬件基因的公司,無論運營商、企業(yè),還是消費者,甚至“云業(yè)務”本身,在華為的收入結構中,大頭都是硬件。

與華為其他主業(yè)相比,云只是一個無關痛癢的“小生意”,但作為一個重資產業(yè)務,要做大規(guī)模,卻必須先進行巨量投資,甚至連回收周期都看不清楚。

以阿里、騰訊等互聯網巨頭為例,近年來的云投入,每年都是幾百億到上千億人民幣規(guī)模。

2011年,馬云說,“每年給阿里云投10個億,投個10年,做不出來再說”。結果阿里云真的到了12年之后,才開始盈利。

更關鍵的癥結是,如果華為自己入局云市場,也會對它的商業(yè)生態(tài)帶來破壞。

在運營商心目中,華為進行云計算技術的研發(fā),就是為運營商提供產品和技術,支持他們布局云市場,對外提供云服務。

在很長一段時間里,華為特別強調“上不碰應用下不碰數據”,正是為了讓包括運營商在內的客戶安心。

如果華為也入局,自己做公有云服務,就會跟變成客戶搶生意,導致客戶對華為失去信任。那么華為自身的品牌形象以及存量業(yè)務,都有可能受到破壞,甚至是致命打擊。

所以,對于云業(yè)務究竟應該做什么,不做什么,華為內部始終態(tài)度糾結。

比如,華為的管理層對要不要自己做公有云的問題,就一度有過激烈的分歧與爭論。

最終,我們看到,在長達7年時間里,華為從未在云業(yè)務上真正發(fā)力。

它只是產品與解決方案(P&S)的一條產品線,華為核心業(yè)務的一架“僚機”,為運營商和企業(yè)客戶提供基礎設施,再由這些客戶對外開展各種業(yè)務。

比如,在運營商市場,以桌面云為切入點,推動云IDC市場發(fā)展,助運營商實現ICT轉型。

比如,在企業(yè)與行業(yè)市場,聯合合作伙伴,提供云計算解決方案。

任正非甚至在內部講話中強調,華為云需要基于電信運營商的需求,來做云平臺和云應用。

54fbb2fb43166d22d38a4d9c9f3f5fff9152d2da.jpeg

2

時間如流水,轉眼已經到了2017年。

此時,傳統行業(yè)數字化大潮漸起,企業(yè)上云市場高速增長。

從長遠來看,云已經成為一條華為必須重視的賽道,華為的未來產業(yè)生態(tài),也一定需要端、管、云的全面協同。

然而,面對阿里云、騰訊云等互聯網巨頭的洶涌攻勢,運營商的云業(yè)務發(fā)展卻并不理想。這讓華為逐漸萌生了不再與運營商捆綁而是自己自已下場的心態(tài)。

余承東就曾在一次內部業(yè)務會議上說:

“云是未來,華為不能老圍著運營商做生意,這樣會死掉?!?/p>

華為云終于開始提速。

2017年3月,云業(yè)務獨立成為Cloud BU。

838ba61ea8d3fd1f7301c600ea52731795ca5fa0.jpeg

2018年,華為公有云、私有云、AI、大數據等業(yè)務融合,重組為“云&AI產品與服務BU”。

2019年12月,華為云計算技術有限公司成立。

一個有意思的細節(jié)是:在2014年之后,華為一共設立過兩個以BU為名的組織體。

第一個是云,第二個是車。

這兩個業(yè)務都有一個共同特征:代表未來趨勢,是華為的重點賽道,組織職能需求高于產品線;但業(yè)務當下的市場規(guī)模和組織需求,都還達不到BG的體量和層級。

這種微妙的差異在考核上也有所體現。

比如,云BU更注重考核成長性,而運營商、企業(yè)和消費者三大BG、更注重考核盈利能力。

當然,這個BU的業(yè)務規(guī)模能否走出預想曲線,成長到能與三大BG的核心業(yè)務并肩,依然存在懸念。

尤其是云。

過去,在高度標準化的CT行業(yè),華為可以盯住領先者,一路尾隨跟進,直到逐步取代。只要不犯錯誤,就能一直前進。

但在發(fā)展云的時候,這條成功法則卻遇到了問題。

在IT行業(yè),巨頭自成生態(tài),標準互不相通,領先者就是規(guī)則制定者,尾隨者極難反超。而要另辟蹊徑,引領創(chuàng)新,華為在這個領域卻又缺少足夠的經驗和能力。

而在華為內部,到底發(fā)展公有云還是私有云,應該賣產品還是賣服務,也都一直沒有停止爭論。

從這個意義上來看,云BU獨立發(fā)展這顆棋子,正是華為的一招試應手。

先留出一定余地,往前走幾步。

行得通,就奮勇追窮寇。

行不通,也可以退回來,重新調整。

這樣的思路也意味著,云BU不期望,也做不到在短期內就有所成就,搬回金山銀海。

“我們不看當下(收入)是多一個億還是少一個億,我們關心十年后怎么樣?!碑敃r,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如此表態(tài)。

這是下慢棋的打算,先積大勢,不爭實地。

然而,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,打亂了華為的節(jié)奏。

2018年12月1日,孟晚舟在加拿大溫哥華被捕,2019年5月15日,美國商務部將華為列入“實體清單”。

在美國的持續(xù)打壓下,華為的消費者業(yè)務遭受重創(chuàng)。

根據IDC數據,在2020年第四季度,華為的全球市場份額已經掉到第五位,在蘋果、三星、小米、OPPO之后,出貨量銳減至3200萬部。

在運營商業(yè)務增長空間有限的情況下,華為迫切需要新的增長引擎,來維系自身業(yè)績。

新的形勢下,云業(yè)務一下子從可進可退的棋子,變成了再無退路的“全村希望”。

以前,華為可以考慮反復嘗試,不斷投入,摸著石頭慢慢過河。

現在,必須吹糠見米,盡快形成規(guī)模,盡快產生收入,盡快創(chuàng)造利潤。

所以我們看到,今年2月,77歲的任正非親赴山西,在礦坑里說了這樣一段話:

“煤礦就是機會,這么多煤礦,將來產生上千億價值,上千億可以養(yǎng)活多少人呀……我們不依靠手機也能存活。”

急切心情,溢于言表。

3

2020年1月,云BU與計算產品線(服務器等)、存儲與機器視覺產品線、能源產品線合并,共同成為華為內部第四個業(yè)務集團:云與計算。

同時,原“產品與解決方案”更名為“網絡產品解決方案”。

(圖片來源:云頭條)

在很多人看來,2020年云與計算的成立,是云BU的“升級”;2021年云與計算的撤銷,是云BU的“降級”。

但這個“升”與“降”,其實都是錯覺。

前一次調整,是云業(yè)務與其他幾個產品線的戰(zhàn)略整合。

后一次調整,是華為放棄整合思路,打散重組的再調整。

從始至終,云BU一直從前那個云BU,沒有本質性的改變。

真正需要解構的重點,是華為為什么把云和這幾個產品線放到一起,為什么又把它們拆開。

eaf81a4c510fd9f991fdb71afe3182222934a484.png

中信證券這張圖,完整厘清了當初研發(fā)體系調整的細節(jié)。

多年來,在華為云與阿里云等其他云廠商競爭時,一個主要的差異在于:

華為更多是依托底層的硬件技術優(yōu)勢,從下往上打;而其他廠商基本上都是借助應用和數據優(yōu)勢,從上往下打。

而這張圖讓我們看到:

包括IT、IoT、IPTV、智能計算在內,除了三大BG業(yè)務直接相關的部分,其他與企業(yè)信息化有關的硬件產品線,全部都并入了云與計算。

加上云BU,就集合了華為的IT產品線力量,構成了一個軟硬件一體化的,完整的企業(yè)信息化服務產品體系。

再看一下云與計算BG的官方定位,我們就能明白華為對它寄予的厚望:

對華為云與計算產業(yè)的競爭力和商業(yè)成功負責,承擔云與計算產業(yè)的研發(fā)、Marketing、生態(tài)、技術銷售、咨詢與集成使能服務的責任。圍繞鯤鵬、昇騰及華為云構建生態(tài),打造黑土地,成為數字世界的底座。

但問題也隨之而來。

長期以來,華為云業(yè)務的經營模式,都與華為其他業(yè)務近似:產品線研發(fā)產品和解決方案,然后由各業(yè)務BG的市場前端部門來承接客戶,提供銷售和服務。

但云與計算BG成立后,承載了華為在智能計算領域的野心,需要快速在公有云乃至混合云市場打開局面,也具備了生產、銷售、服務職能。

很快,云與計算BG和企業(yè)BG兩個組織之間,大量的協同問題不斷產生。

比如,一線有代表處專業(yè)化分工過細,接口多了,干部多了,匯報多了,實際干活的人卻少了。

一線分成兩個組織后,增加了很大的溝通成本;政企做了決策以后,再到云那邊溝通,兩邊頻繁開會,效率也下降了。

“鐵路警察”各管一段,客戶卻難受了,本應該團結一致為客戶服務的力量形成內卷。

一些項目上,甚至出現重疊,形成了雙手互搏。

2020年底,在一次內部會議上,任正非明確表態(tài),這些問題既降低了內部運作效率,也直接影響了客戶和伙伴的滿意度。

“我們現在存在的問題是一個服務能力、多個責任中心,力量碎片化。”任正非說。

他同時表示,兩個BG更應該在一線形成場景化的合成作戰(zhàn):

云與計算BG應重點抓好華為云平臺的建設,抓好產業(yè)生態(tài)的建設,做大產業(yè)空間,同時抓好解決方案與技術支持,建立一支真懂云和計算業(yè)務的專業(yè)化隊伍;

EBG作為統一客戶界面,要更多貼近客戶,充分理解客戶需求,強力的推動專業(yè)部門打造有競爭力的解決方案。

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,今年以來,云與計算迎來了新的調整。

4

1月27日,余承東取代侯金龍,出任云與計算BG總裁(兼),同時擔任云與計算BG行政管理團隊主任。

彼時,外界普遍認為,這是云與計算BG要進一步做大、做強的信號。

然而,事情的發(fā)展卻恰恰相反。

4月2日,成立僅15個月的云與計算BG被宣布撤銷。

與之對應的,是大量的管理調整:

1、 “Cloud BU”直接向ICT基礎設施業(yè)務管理委員會匯報。原華為消費云服務總裁張平安被任命為Cloud BU總裁。

2、計算產品線、數據存儲與機器視覺產品線整建制切入網絡產品與解決方案部,后續(xù)再根據業(yè)務變遷做進一步的組織優(yōu)化。同時,網絡產品與解決方案部更名為“ICT產品與解決方案部”。

3、原云與計算下屬的咨詢與集成使能服務部、國際云與計算業(yè)務部、財經管理部、質量與運營部、戰(zhàn)略與業(yè)務發(fā)展部、Marketing部等隨相關業(yè)務切換與調整。

4、計算產品線下的“計算硬件開發(fā)管理部”更名為“云與計算硬件開發(fā)管理部”,并在其下設置“云硬件開發(fā)部”,對云硬件競爭力負責。

5、中國區(qū)及海外各地區(qū)部的“云與計算業(yè)務部”更名為“云業(yè)務部”,其下屬的計算業(yè)務部、數據存儲與機器視覺解決方案部分別遷移到政企/企業(yè)業(yè)務部下的解決方案銷售部和運營商業(yè)務部下的Marketing與解決方案銷售部。

顯然,這一系列的調整,尤其是“計算硬件開發(fā)”到“云與計算硬件開發(fā)”的更名,都指向了同一個方向:

云業(yè)務獨立發(fā)展,不再和服務器、存儲等硬件捆綁。

這意味著,未來的華為云,目標不是再走賣硬件的老路,而是要拋開包袱,從設計開發(fā)階段就堅定走云服務的路子。

換句話說,就是要從以前的硬件產品思維,向軟件服務思維轉變。

在外界來看,華為無論是業(yè)務基因,還是企業(yè)文化,這都是一次非常難以實現,需要自我革命的“大轉身”。

但這也是華為云破局的唯一方向。

不論未來如何發(fā)展,華為的態(tài)度都已經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堅決。

4月9日,華為內部發(fā)文:任命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為華為云董事長,華為常務董事、消費者BG CEO余承東為華為云CEO。

同時,Cloud BU新增兩個副主任,彭中陽和陶景文分別負責企業(yè)業(yè)務和流程IT。

由華為內部對云業(yè)務最支持的輪值董事長和頭號大將余承東搭班,掌舵Cloud BU發(fā)展,這是目前華為所有組織體中,最豪華的配置。

而華為企業(yè)BG總裁彭中陽與質量流程IT總裁陶景文以“副主任”身份的參與,也是在為有效打通Cloud BU與關聯組織體協作提前布子。

在此之前,任正非也曾在2020年末的講話中明確表態(tài):

“華為云不是我們傳統硬件設備的領先優(yōu)勢,開發(fā)產品并銷售產品,而是華為面向客戶商業(yè)模式的改變,即由賣產品改變?yōu)橘u云服務。必須構建賣云服務的能力及支持面向客戶提供云服務的運營、運維能力。”

從未來來看,華為云獨立運作后,一個緊要之務就是建立成體系的產品矩陣,和深入到業(yè)務核心的運營能力。

在這個過程中,銷售體系如何搭建,如何與區(qū)域組織協同,如何處理跨部門的協作關系,都是其高管團隊必須直面的挑戰(zhàn)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在華為云戰(zhàn)略調整同時,華為針對政企數字化市場的主力軍中國區(qū)也在變陣:

中國區(qū)政企業(yè)務部原總裁蔡英華、中國區(qū)云與計算業(yè)務部原總裁史耀宏均已卸任,新任的政企業(yè)務部總裁是原華為歐亞地區(qū)部總裁吳輝。

多年來,華為已經有過很多次自我革命,比如一度堅決不做手機,后來成為了國產手機老大。

在云業(yè)務上,它能否再一次成功轉身?

立即登錄,閱讀全文
版權說明:
本文內容來自于百家號,本站不擁有所有權,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。文章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,不代表快出海對觀點贊同或支持。如有侵權,請聯系管理員(zzx@kchuhai.com)刪除!
優(yōu)質服務商推薦
更多
掃碼登錄
打開掃一掃, 關注公眾號后即可登錄/注冊
加載中
二維碼已失效 請重試
刷新
賬號登錄/注冊
個人VIP
小程序
快出海小程序
公眾號
快出海公眾號
商務合作
商務合作
投稿采訪
投稿采訪
出海管家
出海管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