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品牌出海上一個七年》 KOL時代: Blogger文化與內容營銷的演進

來源:AMZ123
作者:Richer有話說
時間:2021-04-16
2943
今年品牌出海又開始被熱炒,我們基金投資的店匠也趕上了獨立站的爆火。不光是獨立站,從CRM到Chatbot,從支付到MCN,這幾年消費出海發(fā)展之迅速令人深信未來還有更大的風口。到年底了,我也想用一系列文章回顧一下,我七年前加入一家中國上市企業(yè)的北美分部,和許多戰(zhàn)友一起在北美奮斗品牌出海的經歷。

今年品牌出海又開始被熱炒,我們基金投資的店匠也趕上了獨立站的爆火。不光是獨立站,從CRM到Chatbot,從支付到MCN,這幾年消費出海發(fā)展之迅速令人深信未來還有更大的風口。

到年底了,我也想用一系列文章回顧一下,我七年前加入一家中國上市企業(yè)的北美分部,和許多戰(zhàn)友一起在北美奮斗品牌出海的經歷。在這些文章里,我將會cover以下的話題:

  1. 七年前的12月9日 - 我的出海入行

  2. 中國早期的出海品牌戰(zhàn)略:OEM-ODM-品牌

  3. 親歷中西品牌打法的不同

  4. 并購后的消化不良?

  5. 供應鏈邏輯的巨變,全渠道之夢的挑戰(zhàn)

  6. 找到客戶:怎么開好一個Trade Show

  7. 獨立站的艱難誕生:2014年只有四樣產品的出海獨立站

  8. 電商戰(zhàn)局:品牌做電商VS電商做品牌

  9. KOL時代:Blogger文化與內容營銷

  10. 本地化:包裝和說明書工程師?

  11. 品類的突破之路:從母嬰到玩具這么難

  12. 20年剛剛站在起點:世界資源中國市場

  13. 2016年后的品牌出海:投出海的經歷

  14. 未來的中國品牌出海:百舸爭流

仍舊記得這七年里很多感人至深的瞬間,記得許多跌跌撞撞的前行。靠出海的各位前輩領路,一路走到現(xiàn)在,我盡可能的記錄當時的真實經歷和想法。我們開始吧。

電商做線上、品牌出海DTC與內容營銷分不開,現(xiàn)在行業(yè)對于這套生態(tài)和玩法已經是非常熟悉了,在抖音快手上我們能看到直播帶貨的網紅,小紅書和微博上我們能看到美妝博主的產品分析。但是在出海早期,一個KOL只存在商學院課本中,甚至還沒有MCN這個名詞的時代,品牌一樣也需要做內容營銷。除了找明星拍造價不菲的廣告,我們還能做些什么呢?

與Agency和Blogger打交道的經歷


內容營銷這個概念并不新鮮,從古代的薛濤箋、東坡肉,到今天的李子柒、Lady Gaga。學術界搞出來了一堆4P、kol這樣的有關名詞。以至于最后誕生的MCN等等,其核心是低成本給更多的人高效的講故事,實現(xiàn)你的目的。

在2014年,這個還沒有MCN這個名詞的時候,也要做出海內容營銷。我們好孩子的美國團隊找的是一批統(tǒng)稱Marketing agency的組織。這類組織為用戶提供產品設計、品牌、市場等全套的服務,比較泛。沒有現(xiàn)在代運營、MCN分工細致。短視頻和直播帶貨也沒有起來。而那時我們的主要目標KOL,有兩類:

第一類是一批被稱為Blogger的人群。相對草根,多以資深用戶為主,比如童車的blogger往往就是有孩子的媽媽,閑著也是閑著,利用產品體驗掙點錢,還能獲得很多免費的產品。這些blogger通過美國最為傳統(tǒng)的Blog和newsletter的模式來向訂閱其內容的用戶宣傳我們產品的軟廣。其Blog文章往往是有一定的使用性,最后推薦幾款產品,和現(xiàn)在的小紅書一個路子,不過文章要長得多。

一個典型的母嬰產品推廣Blog

Blogger的合作方式也不一而足,總的來說是由Marketing Agency協(xié)調,這也是MCN的雛形。有的時候我們的產品配圖,很多甚至是要團隊反復推敲,統(tǒng)一拍攝,提供給Blogger,有的時候Blogger傾向于做一個完全自主的內容創(chuàng)作,那我們只會把產品郵寄給她們,所有的拍攝到編輯全部由他們完成。他們會利用自己的blog,還有相應的網站評論等為我們產品做宣傳。成本也并不便宜,產品是肯定要有的,另外我們當時的marketing agency 單個產品program收取9000美金的費用,大約是一些Campaign的策劃和幾位Blogger。

第二類就顯得不那么草根,多以電視主持人、雜志主編這樣的媒體人為主。如果我們說早期的渠道,大家對于一個事物一定不陌生,那就是電視廣告。在沒有短視頻、Youtube、MCN這些事物的時代,電視廣告和紙質銷售手冊是美國最主流的渠道,以至于在今天的銀發(fā)經濟仍舊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。一個重要的渠道就是找電視臺和雜志媒體。Marketing Agency也會帶著我們的產品一家一家雜志社電視臺去pitch,聽起來很原始。不過美國團隊對這個方面還是非常重視的,我們團隊的Adam小哥當時就是負責對接這個事情,成天泡在紐約,我都羨慕他的工作。

好孩子團隊的Adam在紐約見Hearst雜志集團的CCO Joanna Coles


中美的KOL生態(tài)的異同


時過境遷,等我們站在多年后回頭看過去Blogger和電視臺的這種經歷,也覺得蠻有趣。一些話題行業(yè)內經常討論,比如視頻Up主在中國風頭強勁,而美國傳統(tǒng)模式仍舊長青。比如美國Youtube沒有直播打賞這回事,而采用member或者vip的訂閱模式,繳費看網紅。我想這中間種種的差異,都是兩國商業(yè)環(huán)境不同造成的。

美國的KOL有一個非常的顯著的特點,就是從一開始就非常垂直,大量的中長尾類型的幾乎都是垂直KOL,社區(qū)也存在較強的垂直性。那種什么都賣的都被當做黑色幽默sitcom里面的垃圾演員。而中國則體現(xiàn)從大流量端開始,往往很多大V天然更關注流量,更關注砍價。很多人號稱什么都能賣。(當然,在這一兩年逐漸兩國都冒出來一些專業(yè)性和流量兼顧的頭部KOL,比如對口紅熟的不行的李嘉琪,人家不火沒天理)

因為垂直,所以行業(yè)展會是美國野生KOL的集散地。這也是我們展會設展的一個重要目的,可以遇到行業(yè)一線的網紅。這些愛好者本身會聚集在垂類展會上,舉例來說,每年Blizzard、CES展會這類都會有大量的Cosplay愛好者、科技博主聚集。在許多細分行業(yè)也是一樣,包括母嬰。2015年我們與Jamie Grayson的合作竟然是因為他逛到了我們展位上而開始的,當時我們的品牌操盤手Jen Johnson竟然就是在閑聊中得知Jamie是一個美國母嬰行業(yè)的大網紅,然后直接塞現(xiàn)金讓他給我們拍短視頻發(fā)在Facebook和inst上,這在現(xiàn)在是不可想象的。

紐約的母嬰用品KOL - Jamie Grayson

如果說兩國生態(tài)的相同點,我認為KOL的收入模式上沒有特別本質的區(qū)別,目前中美目前的KOL在電商的收入主要有兩個方式:第一個是ToB合作,也就是商家廣告費用和一些銷售抽成,有的平臺如亞馬遜和抖音有直接的抽成購買鏈接提供給粉絲。第二個是自己做自己的品牌。美國Blogger也在走自主品牌這條路,WooCommerce,Shopify等的出現(xiàn)也為大家提供了條件。

粉絲經濟角度來說,除了直播打賞外,中美的KOL網紅也都開始嘗試新的粉絲經濟模式,Youtube和Twitter等平臺都出現(xiàn)了粉絲VIP訂閱收費的功能。換句話說就是更多網紅開始制作付費內容。這一點可能美國因為付費習慣好走的更順暢一些,同時也對內容提出了更優(yōu)質、更垂直、更有趣的要求。

Twitter新推出的Super Follow功能,花錢看微博

所以回到DTC出海上,我們中國與網紅合作的商業(yè)模式在海外是可以適用的,但是怎么找網紅,找什么樣的網紅,海外在現(xiàn)在這個階段明顯與中國有較大的不同,還是要找有經驗的MCN和相應的Branding渠道對接。


海外MCN目前的挑戰(zhàn)

海外MCN是火爆的生意,但是明顯也有很多的挑戰(zhàn)。我們也有投資過這個方向的企業(yè),比如Tiktok的官方代理Wotokol,除了行業(yè)天花板、運營難度等大家熟知的問題,我也在這里列舉幾個我觀察到的挑戰(zhàn)。

第一個,我們講MCN與網紅經濟的時候更多是視頻,尤其是短時頻和直播。是短視頻和直播并不是海外唯一的模式,換句話說,Blogger、文字媒體、線下Campaign以及一些其他的內容營銷方式也是必須重視的。這個行業(yè)也都明白,所謂的MCN也開始做更多的事,向傳統(tǒng)的marketing agency咨詢公司或廣告營銷公司的職能靠攏,為企業(yè)設計一個全面的營銷方案。

第二,中國賠錢賺吆喝的模式在海外不好使。在中國我與MCN企業(yè)交流時得知,行業(yè)一直還是存在著比較嚴重的“戰(zhàn)略性虧損”問題。帶貨網紅的主要收入來自帶貨產品,而吸引流量的主要方式就是保持折扣。但是這么大的折扣從哪來呢,大網紅有較強的議價權,那么這個折扣必須廠家給。廠家就在戰(zhàn)略性虧損,賠錢賣吆喝。但是一個網紅也不可能長期持續(xù)這么強的議價權,比如代言10款產品,總有幾款產品無法保持長期的低折扣。這個時候為了保證自己的招牌,為了不掉粉,真的給“家人們”的折扣就只能網紅自行承擔。大批上下游企業(yè)陷入被流量和折扣綁架的戰(zhàn)略性虧損,時間長了,一般最后是廠家和網紅共同買單。而在海外這樣以折扣先行的模式比中國還要難做,KOL也更傾向用理智的狀態(tài)去介紹產品,我們看到很多博主往往是幾款產品類比的方式,用review給大家一個推薦。所以還是要凸顯產品本身的價值,本身的差異化。

Pishposh制作的,幾款產品類比的review視頻,第三款是我們產品

另外,我們那時常有一個問題,到底是Channel重要還是KOL/Opinion重要?這個太難衡量了,一般來看似乎大流量的平臺肯定能帶來更多的銷售,但是在很多細分的品類,專業(yè)性的博主所產生的效果可能比一個明星還強。這就帶出了行業(yè)的另一個問題,效果問題。

出海KOL的效果太難衡量了,在好孩子團隊找Blogger的初期,我比較大打鼓的一個地方就是Blogger的效果,因為我那個時候的認知KOL必須是明星,我不知道這些素人能給我們帶來多大的實際效果。事實上我認為忙了半天,真讓我們說數據我們也拿不出來,結果也不明朗。

所幸,現(xiàn)在大量的MCN平臺以及 KOL search engine已經有了這方面的功能,例如Wotokol,可以說是效果廣告與Influencer結合的行業(yè)創(chuàng)新。KOL search engine這幾年風頭正勁,成為了行業(yè)趨勢。他們提供了很多打消賣家顧慮的功能,如先少量投放試試水,相應效果測試的SaaS服務,已經成為了未來行業(yè)必備。

內容創(chuàng)作生態(tài)變化帶來的機會

獨立站與平臺之爭在電商賽道有愈演愈烈之勢,在內容產生領域往往也有這個難題。內容創(chuàng)作者之于平臺也是又愛又恨:平臺提供了流量和工具,但是往往也擁有者絕對的支配權,收入抽成不說,想封你就封你,粉絲管理如果不好好做的話也只能被平臺牽著鼻子走。KOL與MCN歸根到底是做內容,而越來越多的內容創(chuàng)作者不想被單一MCN和平臺綁架。

TJ Donegan創(chuàng)作的內容發(fā)布在Reviewed.com上

多平臺也不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,因為畢竟平臺代表著用戶的聚集,分散的平臺是對influencer力量的天然削弱。當然因為這篇文章不是講內容創(chuàng)新,我只提一點。在這個方向上,更多針對“內容創(chuàng)作者”、“Influencer”的獨立站模式,類似“內容賽道的Shopify”——substack;還有去中心化的NFT模式,是非常值得探索的,我們也在努力地找這個方向的項目。

(最后的擴展”閱讀”歡迎大家收聽科技早知道的第三期:內容創(chuàng)作者經濟,我之后也會撰文專門講這個方向)

文中提到的相應信息舉例:

  • Marketing Agency舉例:https://originstoryagency.com/

  • MCN與KOL Search engine:https://www.wotokol.com/page/

  • Review與Blogger平臺:https://www.reviewed.com/

  • 創(chuàng)作者經濟:科技早知道S5E03  https://www.xiaoyuzhoufm.com/episode/6064560cb0f61e89dce95b7b

立即登錄,閱讀全文
原文鏈接:點擊前往 >
文章來源:AMZ123
版權說明:本文內容來自于AMZ123,本站不擁有所有權,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。文章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,不代表快出海對觀點贊同或支持。如有侵權,請聯(lián)系管理員(zzx@kchuhai.com)刪除!
掃碼關注
獲取更多出海資訊的相關信息
優(yōu)質服務商推薦
更多
掃碼登錄
打開掃一掃, 關注公眾號后即可登錄/注冊
加載中
二維碼已失效 請重試
刷新
賬號登錄/注冊
個人VIP
小程序
快出海小程序
公眾號
快出海公眾號
商務合作
商務合作
投稿采訪
投稿采訪
出海管家
出海管家